四川歷史名人遇上“立秋”:長風萬里送秋雁
立秋,四季從此過半。走過燦爛夏天,成熟氣息撲面而來。
在四川歷史名人的詩詞中,秋天明媚颯爽、美好靜謐,又或有著蕭索之氣。杜甫《立秋后題》中的秋天是“玄蟬無停號,秋燕已如客”。李白寫下“長風萬里送秋雁,對此可以酣高樓”,描寫秋天壯美風景,難掩懷才不遇的感懷。
這場立秋
成為杜甫人生下半場的開始
秋季是豐收的季節(jié),立秋正是這個豐收節(jié)的開始。豐收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高興的事,但對杜甫來說,在乾元二年,也就是公元759年的立秋日,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,因為他在想著自己未來何去何從。
這一年,杜甫已經(jīng)47歲了。這年夏天,華州及關(guān)中大旱,杜甫寫下《夏日嘆》和《夏夜嘆》,憂時傷亂,詠嘆國難民苦。加之對于政治環(huán)境的厭惡,杜甫開始有了放棄官場的想法。
為此,剛過立秋,他就寫下了一首名為《立秋后題》的五言古詩:“日月不相饒,節(jié)序昨夜隔。玄蟬無停號,秋燕已如客。平生獨往愿,惆悵年半百。罷官亦由人,何事拘形役?!?/p>
光陰似箭,歲月如流,老了人不相饒;立秋節(jié)氣昨天夜里剛過。寒蟬聲音凄厲不停哀嚎;秋天的燕子已像客人一樣準備南歸。一生只愿孤往獨來,超脫萬物;傷感失意,年齡已經(jīng)將近半百。辭官棄職這事還得由人來定;哪有什么事能被功名利祿所牽制?
寫完這首詩不久,杜甫就辭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位,西去秦州(今甘肅天水一帶)。
“兩水夾明鏡,雙橋落彩虹”
秋日美景難掩李白內(nèi)心失意
在安史之亂前不久,李白在長安為權(quán)貴所排擠,被賜金放還。棄官而去后,他在政治上一直處于失意中,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。唐玄宗天寶十二年(753)與天寶十三年(754)的秋天,李白兩度來到宣城(今屬安徽),登上謝朓樓,把酒臨風,懷念謝朓。
謝朓,南齊詩人,與“大謝”謝靈運同族,世稱“小謝”。其詩風清新秀麗,圓美流轉(zhuǎn),善于發(fā)端,時有佳句;又平仄協(xié)調(diào),對偶工整,對唐代律詩、絕句的形成有重要影響。
在《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》一詩中,李白寫下“長風萬里送秋雁,對此可以酣高樓。蓬萊文章建安骨,中間小謝又清發(fā)”。面對明凈的秋空,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,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。
在《秋登宣城謝朓北樓》一詩中,他寫下“江城如畫里,山晚望晴空。 兩水夾明鏡,雙橋落彩虹”。嵐光山影,景色十分明凈。詩人憑高俯瞰,“江城”猶如在圖畫中一樣。但這樣的美景也難以壓住他內(nèi)心的孤獨和落寞,自己過的生活,并非他自己想要的。政治上受到壓抑,找不到出路,所以只得寄情山水,尚友古人。(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