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學“養(yǎng)分高”,會“吸收”是關鍵
【大學新生面面觀】
◆這個秋天,勤學十余載,闖過高考關的你終于迎來了收獲的季節(jié)。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篇章,正在徐徐翻開。
◆在大學校園,有許多精彩等你體驗:生動有趣的課堂、思想碰撞的討論、豐富多彩的活動、五湖四海的伙伴……
◆在大學校園,有各種“寶藏”等你挖掘:看不完的各種圖書、聽不完的各類課程、齊全的科研設備、前沿的學術思想……
◆面對大學生活,你準備好了嗎?《大學新生面面觀》第二期,我們特別邀請專家、老師、輔導員與大學新生展開對話,深入解答新生的疑慮與困惑。
1、在砥礪志趣中塑造自我
新生問:上大學后,我們需要重新確定人生方向與目標。我該如何盡快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?
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博士后、講師寇焜照:如果說大學時光是一片精彩但充滿未知的海洋,那么“志趣”就是學業(yè)這艘航船的“羅盤”,為學子在校園生活中指引方向。
“志趣”由“志”和“趣”兩種內涵豐富的心理活動構成?!爸尽敝赶騼?,它既指意愿,即“心之所之謂之志”,也指“意志”,具有堅定性和持續(xù)性,愿意為實現(xiàn)志向克服困難?!叭ぁ敝赶蛲?,是人的內心活動與外部世界的交匯融通,人與事合而為一,人陶醉其中、怡然自樂,事也久久為功、成為事業(yè)。
大學生處于青年早期,思想高度活躍,能力快速發(fā)展,既需要明確心志、立定方向,還需要磨礪性情、增長才干。相比“興趣”,志趣更突出“志”的方面,有了價值自覺的“意向”方能成為“志向”,有了決心和堅持的“意愿”才能形成“意志”。因此,志趣正是思想與行動的統(tǒng)領,是連接理想和實踐的橋梁,引領青年學生博學、審問、深思、明辨、篤行,是青年人自我塑造、自我成就航程上“最好的導師”。
為了尋找志趣、發(fā)現(xiàn)志趣、砥礪志趣,大學生可以做好幾件事:
一是敞開自我,迎接大學所帶來的思想洗禮。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,學生難免會無意識地將學業(yè)等同為工作技能和薪酬回報。然而,正所謂“所見即為所得”,如果只關注教育的現(xiàn)實功用,就無法真正體悟大學所承載的文化積淀和學術傳統(tǒng)?!按髮W之道,在明明德”,當代大學生尤其要主動投入立德樹人、涵養(yǎng)智識、心懷天下的高等教育傳統(tǒng)之中,在高深知識和廣闊實踐中尋覓更加明晰的興趣與方向。
二是勇于挑戰(zhàn),在磨礪中經(jīng)風雨、見世面、長才干。大學生活宛如一座小徑分叉的花園,充滿了機會、選擇、未知和考驗,必定不會順風順水、四平八穩(wěn)?!笆乐?zhèn)?、瑰怪,非常之觀,常在于險遠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?!痹谵D專業(yè)的放手一搏中,學生能夠學會選擇與責任;在實驗室的日復一日里,所有的突破都來自日積月累,因而得以養(yǎng)成踏實勤奮的性格;在社會實踐的田間鄉(xiāng)野上,年輕人方知脫貧攻堅和鄉(xiāng)村振興來之不易,生動的故事定會砥礪理想信念。當代青年一直在父母陪伴中長大,大學恰恰能成為他們寶貴的成長試煉場。
三是塑造自我,汲取大學滋養(yǎng)奮力成長。充分發(fā)揮學生的主體性、能動性,從而促進學生的“自我塑造”,也是高等教育發(fā)揮育人功能的重要過程。大學既有深厚的文化積淀,又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與實踐項目,還有充滿活力的學生群體。大學豐沃多樣的教育資源能夠取用多少,關鍵取決于學生是否有決心沿著志趣所向奮力成長、在實現(xiàn)志趣的同時完成自我塑造。
2、充分用好“智慧資源”、硬件資源、活動資源
新生問:大家都說大學資源豐富,我能用到哪些?又該如何用好?
上海對外經(jīng)貿(mào)大學法學院講師饒淑慧:大學是青年學生正式離開家庭、進入社會生活的起始期,在完成課業(yè)學習基礎上,學生還需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與技巧,充分運用大學資源,為將來就業(yè)與發(fā)展奠定基礎。
校園資源分很多類型,一是“智慧資源”。在專業(yè)課程之外,很多大學建立了全校課程線上平臺供所有學生選修,一些大學還在共享課程網(wǎng)站購買了名師課程供學生免費學習,大大擴展了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。大學圖書館也是一座資源寶庫,有分門別類的豐富藏書,學生應抓緊時間多多從書本中汲取知識與思想。大學還有豐富的線上數(shù)據(jù)庫資源,學生可免費登錄查找數(shù)據(jù)資料與科研文獻,補充課內所學和啟發(fā)思考,并借此進行論文撰寫等科研活動,鍛煉學術研究能力。大學時常舉辦各種講座、會議,學生可通過其拓展知識、鍛煉思維、交流觀點等。大學老師以及講座、會議人員,一般是領域內的科研人員或實務專家,學生可在適當時機向其請教,在學術方面獲得答疑釋惑與專業(yè)提點。特別要強調的是,在校學生是最易被忽視的“智慧資源”,學生們可時時、處處交流知識與思想,互相啟發(fā),共同提升。
二是硬件資源。大學校園為學生提供了舒適便利的學習與生活環(huán)境,是培育青年身心、助力成長的絕佳場所。這里有暢通的信息技術網(wǎng)絡服務,學生可在教室、圖書館、宿舍等場所開展線上線下交流分享。近年來,國內大學的科研與基礎設施建設進步顯著,實驗室與實驗設備的數(shù)量與門類增加不少,先進化程度大幅提升;校內圖書館、教室、自習室、研討室數(shù)量多、環(huán)境好、設施齊備,還配有智能化教學、學習設備,進一步提升了教與學的效果。此外,很多大學還設有功能齊全、器材多樣的體育場所,帶來更加年輕化、多樣化的鍛煉選擇與體驗。
三是活動資源。學生應在課外積極參加各種活動與項目,鍛煉能力的同時探索發(fā)展?jié)摿?。具體來說,學生可參加感興趣的社團組織或申請相關實踐項目,參與文藝演出、演講與辯論比賽、公益宣講等活動,利用寒暑假結隊外出調研、支教等,甚至與志同道合的伙伴探索創(chuàng)業(yè)等。總而言之,大學生應結合自身條件與優(yōu)勢,合理選擇并充分運用大學資源,為人生發(fā)展蓄力。
3、帶著問題意識和目標導向開展有效閱讀
新生問:大學生應該如何讀書?讀些什么書?
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:自主的專業(yè)性閱讀是大學生活的重要內容。但一定要區(qū)分“有效閱讀”與“無效閱讀”。如今,許多人看起來隨時都在通過手機、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閱讀,但獲取的更多是“信息”而非“知識”。對于大學新生而言,最重要的是學會有規(guī)劃、有選擇、帶著問題意識和目標導向開展有效閱讀。
一是規(guī)劃閱讀主題。一段時間內主要閱讀與某個主題相關的書籍,可以根據(jù)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目標設定主題,也可以選擇與將來專業(yè)相關或基礎性的人文修養(yǎng)書籍。如對中國文學感興趣,可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家,在一段時間內集中閱讀這個作家的傳記和代表性作品,同時讀一兩部入門的文學史作為“地圖”了解作家的定位,然后“順藤摸瓜”去閱讀幾本(篇)學界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或論文,在此基礎上,參照自己的閱讀感受,體味、琢磨文學研究如何展開,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觀點。
二是在泛讀中篩選精讀對象,從精讀中領悟“原理”。大部分書籍簡單翻翻即可,經(jīng)典篇目,或在泛讀中遇到被反復提及的著作或文章,應考慮納入精讀規(guī)劃。精讀的書需要完整、反復閱讀,仔細揣摩全書(篇)的整體結構和闡釋思路。對于書中提出的核心觀點,要能凝練出幾句話并反復琢磨。一旦領悟到觀點背后的基本“原理”,就能舉一反三。
三是讀書必須動筆,只有進入寫作狀態(tài),閱讀才能真正轉化為自己的精神構成。閱讀過程中,需要經(jīng)常隨手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,整理閱讀書目,特別是完成一些讀書筆記。有些書是重點閱讀對象,可以抄錄全書目錄、重要觀點和段落。一個主題之下幾本重要書目的閱讀筆記完成后,將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整合性觀點,這時,需要考慮進行概括性、提升性寫作,最好形成一篇或大或小的文章。可以說,最后完成的這篇文章,是這個主題閱讀真正形成的“舍利子”。此后,可以開始與此相關的新主題閱讀系列,主題與主題之間應有對話和關聯(lián)。如此循序推進,積累一年、四年乃至多年,能力與視野將會有大改觀,學生也由此在閱讀和寫作中不斷擴展自己、提升自己。
(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通訊員 聶一丹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