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一句承諾 四代人堅守九十載
初冬的清晨,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長坪山東坡的漏米巖村,陽光靜靜地灑滿大地。馮煉與往常一樣,拿著笤帚、簸箕,走向離家不遠的墳塋,和父親馬全民一起,清掃落葉、擦拭墓碑。鐫刻在墓碑上的“劉連長”來自什么地方、叫什么名字,至今無人知曉,但馮煉一家卻一直默默守護著他度過了90年的歲月。一個家庭,四代人,一代接一代踐行著守護紅軍墓的誓言,讓英雄在青山掩映中安息。這場無悔的守護,是一個關于信仰和承諾的故事。
馮煉和父親為紅軍烈士掃墓。四川省軍區(qū)供圖
長坪山紅軍紀念館和烈士陵園。四川省軍區(qū)供圖
據(jù)介紹,1933年底,為掩護主力部隊轉(zhuǎn)移,一位姓劉的紅軍連長主動請纓,留守南部縣長坪山,借住在馮煉的曾祖父陳修坤和曾祖母陳韓氏夫婦家中。駐守長坪山的日子,劉連長在陳修坤夫婦家挑水背柴,無兒無女的陳韓氏把他視作親生兒子。在一次掩護百姓的戰(zhàn)斗中,劉連長被軍閥殺害,遺體被丟在長坪山腳下示眾。陳韓氏冒著生命危險背回他的遺體,悄悄掩埋在屋后。陳韓氏去世時,給后輩立下家規(guī):紅軍為窮人打天下,劉連長為我們而死,家族要世世代代為他守墓!從陳韓氏夫婦,到他們從馮氏家族抱養(yǎng)的兒子陳忠民,再到陳忠民的女兒、女婿,到現(xiàn)在的馮煉,祖孫四代,已為劉連長守墓90年。
馮煉正在清掃“劉連長”墓。四川省軍區(qū)供圖
2011年,以“劉連長”墓為中心,南部縣在長坪山建起了紅軍紀念碑和烈士陵園,革命年代和新中國成立后因公犧牲的1080名南部英烈長眠于松濤間。馮煉家族守護的,已不只是劉連長的一座孤墓,還有1080位烈士的英靈。在劉連長的墓旁,還有馮煉家族10位成員的墓,他們的墓碑上都刻著一個共同的名字——紅軍烈士守墓人。
馮煉帶領學生為烈士掃墓。四川省軍區(qū)供圖
馮煉為學生上國防教育課。四川省軍區(qū)供圖
2016年,大學剛畢業(yè)的馮煉和男友在廣州做電商,此時正值短視頻、網(wǎng)絡直播產(chǎn)業(yè)興起,兩人事業(yè)小有成就,共同憧憬著未來——在廣州站穩(wěn)腳跟,安一個小家??墒?,遠方的長坪山,總是在夢里出現(xiàn)。父親講不好普通話,視力也不好,與前來尋親的烈士家屬溝通不便,常常為此自責。于是,在廣州待了半年,馮煉遵從了內(nèi)心的召喚,暫別親密的愛人,回到長坪山扛起第四代守墓人的責任。做出這個決定時,馮煉只有25歲,這也是劉連長犧牲時的年齡。兩個不同時代的年輕人,都做出了同樣義無反顧的選擇。
回到家鄉(xiāng)的第二年,馮煉通過考試成為南部縣楠木鎮(zhèn)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,既兼顧了守墓的責任,又圓了為人師的夢想?!傲沂總兊沽?,仍是一座豐碑,我常給學生們講述長坪山的紅色故事,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?!闭勂鸸ぷ鳎T煉自豪地說。
天地英雄氣,千秋尚凜然。劉連長不僅是馮煉家族的“紅色偶像”,也是她心中的偉大信仰。聽著紅色故事長大的馮煉,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像劉連長一樣的英雄,為社會作出一點貢獻?!拔业淖孑叾己茏鸪畿娙耍谖倚哪恐熊娙耸呛苌袷サ男蜗?,我現(xiàn)在雖然已經(jīng)不能參軍入伍,但加入民兵組織是以另一種方式傳承紅軍精神?!瘪T煉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是一名新時代民兵,一邊默默守衛(wèi)革命英烈之墓,一邊為國家需要隨時準備戰(zhàn)斗?!凹t軍為了救勞苦大眾于水火,不惜犧牲一切乃至生命,有人連個名字都沒留下來?!瘪T煉說,“我沒有什么好怕的?!?/p>
馮煉為“劉連長”獻花籃。四川省軍區(qū)供圖
青山靜默不語,松柏沙沙作響。隨著許多人的到來,馮煉漸漸懂得了家族世世代代守護“劉連長”的意義。馮煉回憶,曾有一家人來到長坪山祭奠親人,幾位老人顫巍巍地互相攙扶走到墓碑前,其中一位從包里掏出小袋子,拆開一層又一層包裹,照片上臉龐青澀的年輕人,正是這個家族的長子;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來過長坪山3次,他的父親早年參加革命,后來音訊全無,找了大半輩子,最終在馮煉家守護的墓園里找到了父親的墓碑;還有一位90多歲的老人,被人攙扶著過來憑吊紅軍,當他看到劉連長的墓時,激動得老淚縱橫……
每每看到這些,馮煉都無法抑制內(nèi)心的情感,淚水不禁打濕眼眶。她明白了守護烈士英靈的意義所在,“選擇守墓已不僅是踐行承諾那么簡單,守護的還有1000多個家庭對故人的哀思,還有千千萬萬后人的家國情懷?!?/p>
三代守墓人合影(從左至右依次為外婆、馮煉、母親)。四川省軍區(qū)供圖
民兵政治教員、人民教師、守墓人、義務講解員……不同的身份,都是為了同樣的信仰?!霸诖蟪鞘?,我是千千萬萬年輕人中普通的一員,而在長坪山,我是履行家族承諾的不二人選。長坪山的紅色故事是一本活教材,我要將這本教材講給更多人聽?!爆F(xiàn)在的馮煉常常穿上颯爽的軍裝,在課堂上、在紅軍墓前,講紅軍故事、上微黨課。那些看似抽象的主義和信仰,因無數(shù)人的前赴后繼鍛造出了可供觸摸的質(zhì)感。時間的流逝帶來的并不是遺忘,而是信仰的永固。(彭茜、熊林、王躍、黃藝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